- cxchen LV.连长
- 2019/6/12 7:51:42
【转帖】虽然已经是冬季,但位于春城翠湖湖畔的云南大学,依然是鲜花盛开,草木葱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为云南省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大学,八十多年来,云南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积淀和凝聚了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云大人把这种精神提炼为“会泽百家,至公天下”。
- 云之颠香之现
- 2019/6/12 10:43:01
【字数限制,分一下段】2005年底,学校在广泛听取教授委员会、教代会和民主党派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使学校的学院设置、机关职能处室各减少了三分之一,从而更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开展,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1993年和1998年,云南大学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1999年,云南大学荣获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的“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荣获中纪委、中组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全国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获得“云南省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先进单位”一等奖。这既是社会对云大民主治校、民主办学、民主管理的肯定,也是一种激励。 艰苦奋斗的创业传统 负重进取的自强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云南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可以说,云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负重进取的创业史。 回顾83年的办学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云大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足迹。早在创办之初,基础设施十分简陋,1929年首任校长董泽向董事会作校务报告时曾指出,学校“不过腐朽倒塌之房舍”,“是不能与大学之基本需求相匹配”;办学经费方面,更是捉襟见肘,“盖本校校长,自开办至今,未支薪水,全尽义务;教职员工薪水亦甚微薄。”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云南政坛风云变幻的情况下,云南大学曾几度陷于风雨飘摇之境地。但就是在这种恶劣条件下,第一代云大人完成了在云南边疆建立现代大学的历史重任。1927年5月,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朱庭祜来校考察,曾评价说:“东陆大学实为中国西南方面不可少之储才学校”,并指出:东陆大学与国内同类学校相比,“该大学所以有以往成绩与效率,居优胜地位。” 抗战爆发后,云南大学的处境异常艰难,物价飞涨,经费拮据。鉴于学校经费紧张,全体教师薪水一度按七折发放,教职员工的薪金十分微薄。不仅如此,战火纷飞下的昆明空袭频繁,云南大学1940年9月、1941年3月曾两次遭到日机轰炸,学校损失严重,致使师生、讲堂不得不随时向乡下疏散、搬迁,颇受颠沛流离之苦。熊庆来作为一校之长迁住西郊龙王庙,闻一多先生把仅有的两小间房分给华罗庚一半,自己全家8口挤居一间,中间以布帘隔开,后来华罗庚还曾专门描述过这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艰难生活。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1945年考察云大后的感叹道:“他们所处的环境如何困难,实在不易描写。”也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云大人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云南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为云南大学赢得了“小清华”的美誉。1946年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著名大学之一。【字数限制,分一下段】 同时,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云大人还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为内迁的西南联大及其他多所高校提供教室、学生宿舍以及教师住所,无私地给予援助与支持,为这些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开展提供了条件,从而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但云南大学仍然面临着诸多艰难。建国之初,徐特立先生在给云大物理学院院长张其浚教授的一封信中曾提到:“云南大学理工学院为国家培植重工业技术人才的学府,在内战破坏之余,其困难必倍于东北和华北,有赖有艰苦作风如诸勤工俭学同仁者,望足下长期留滇工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进行大规模调整。云南大学的学科、专业、系所成建制被调整出去,最后只剩下文理两科共6个系,师生员工先后调出2342人。1958年8月,云南大学又由教育部放归云南省管辖。这对云南大学的办学产生了严重影响。但云大师生面对调整后“产后虚脱”、“元气大伤”的现状,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以一种负重进取的顽强精神,重整旗鼓,知难而上。五六十年代,教师自编讲义、自绘地图、自制实验器材,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学校留下了大批宝贵的财富。当时,云大物理系的教师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研制了大批不仅在本省而且在全国都是第一的仪器设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1953年,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副部长黄松龄亲率全国十大名校的校长、书记,到云南大学召开现场学习观摩大会,上百套包括力、热、声、光、电、电子、无线电以及核物理方面的崭新仪器陈列于会泽院一楼两大间的物理系实验室内,参观者为之震憾。杨秀峰部长当即在讲话中宣布:“高教部决定,由西南高教局即时拨款为云南大学建盖一座教学实验综合大楼以示表彰。”云大人又一次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在短时间内建起了物理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前苏联一个专家考察组到云大参观了物理馆后说:“在中国边远的云南见到这么美丽新颖的建筑,这是我们所没有意料到的。”正是有这样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云南大学在艰难中仍取得发展。1978年,云南大学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1工程”建设开展以来,云南大学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地方财政的制约,加之云大作为一所边疆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多,学生中的贫困面大,学校办学经费极为紧张,基础设施严重适应不了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广大教职员工发挥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多方筹集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211工程”建设一期建设期间,学校共筹集资金468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学科建设。2001年,“九五”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云南大学在经费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学校以“211工程”为龙头,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全面实现了“211工程”的各项建设目标,部分指标超额完成,对云南大学的艰苦创业给予了充分肯定。“211工程”二期建设开展以来,学校自筹资金7300万,同时贷款6个多亿投入建设。为解决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学校新建洋浦校区,在短短几年内,在洋浦一千五百亩的土地上建起了29万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运动场和全新的软件学院。2003年8月,教育部周济部长在视察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时高度评价说:“在西部地区,云南在全国来说还属于欠发达地区,云南大学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好这么一个现代化学院,很不容易,也很不简单,体现出云南大学的同志们确实有一种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 云南大学校长吴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期间,云南大学将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传统和负重进取的精神,全面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为把云南大学建设成为*****而奋斗。(原载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7日第7版)
- py110
- 2019/6/12 13:09:41
学姐你好,我想请教一下你有关生科院的问题,可以加我QQ:1781640662